习近平先后出访俄美  中国外交新布局跃然纸上

2013年12月30日09:27  瞭望

  习近平先后出访俄美  中国外交新布局跃然纸上

  新闻回放

  3月22日习近平主席抵达俄罗斯,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任内首访第一站,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之为“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6月7日至8日,习近平主席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了会晤。中俄加强战略协作,中美同意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对中国坚持的睦邻、安邻、富邻政策给予积极回应。中国新时期外交新布局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和拓展,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外交方略的轮廓愈发清晰。

  评论

  新起点、新理念、新实践

  文/袁征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外交理念和中国外交的走向备受各方关注。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锐意进取,全方位而重点突出地推进外交工作,开辟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新起点、新理念、新实践,这三句话准确、生动诠释了今年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新起点,在于2013年是国际形势发展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发展征程中不平凡的一年,更是中国外交历程中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中国外交不断推出新理念,接连提出新倡议,奋力开创新局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战略影响得到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富进取的姿态,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俄罗斯成为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出访的首个国家,充分体现了中国新领导层对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访问期间,双方就加强中俄全方位战略合作达成重要共识,签署了联合声明。访俄取得了圆满成功,有助于提升中俄战略互信,推进务实合作,从而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进到新的高度。

  从3月至今,中俄元首已5次会晤,两国经济、能源、人文、地方、军事等各领域合作提升到新水平,国际战略协调与合作提升到新高度。中俄关系堪称中国对外关系中层次最高、内容最丰富的一对战略伙伴关系。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6月7日至8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不拘一格的历史性会晤,这次“庄园会晤”不仅是两国政府换届后中美元首第一次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也是中美高层交往模式的一个创举。通过会晤,两国元首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就共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开启了中美“跨太平洋合作”的新篇章。

  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对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作出精辟描述: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三者相互关联,又互为基础。可以说,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将为未来四年,乃至十年的中美关系定下基调,其重要意义不容低估。正是基于这次会晤的精神,两国进一步加强了沟通与协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正不断得到充实和拓展。

  除了大国关系,中国还开创了周边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的新局面,一年来,中国积极践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提出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有力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务实合作;坚持将心比心、以诚相待的相处之道,深化了同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推动10+1、10+3、东亚峰会、上海合作组织等各种区域合作机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地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了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习近平主席先后访问了坦桑尼亚等非洲三国以及墨西哥等拉美三国,访问期间会见了20多位地区国家领导人,宣布了支持各地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新举措,签署了60多个合作文件,受到各方热烈欢迎。

  此外,中国在地区和全球热点问题上更加主动发挥建设性作用,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坚定不移,有理有节,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努力取得新成果。

  多年来中国一直执行的“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外交指导方针,在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并取得了新的突破。用王毅外长的话来说,“今年的中国外交更具主动性和开创性,可谓开局顺利,成果丰硕。”□

  斯诺登惊曝监听丑闻  搅动美国与世界关系

  新闻回放

  6月6日,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率先披露美国情报机构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听项目。美国防务承包商雇员斯诺登随后披露自己“告密者”的身份。此后不断披露的消息显示,美国情报机构窃听范围遍及全球,甚至包括美国盟友政要和民众。不断升级的“棱镜门”丑闻在国际社会招致反对和谴责,并引发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信任危机。

  评论

  世界权势分散的生动注脚

  文/倪峰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曾对当今世界的变化作过一个经典性描述,即权势的转移和分散正在两个不同维度上同时展开。所谓权势转移,就是权力正在从一些国家向另一些国家流动,而权势分散则是权力正在由国家行为体向非国家体流动,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公司乃至个人正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斯诺登事件正是2013年变动的世界中权势分散最生动的一个注脚。

  6月初,先后供职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的斯诺登实名披露了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听监视项目。斯诺登曝光了美国政府正在通过IBM、英特尔、微软、雅虎、苹果、谷歌、Facebook、YouTube、AOL等占据全球信息服务显著份额的跨国公司对美国境外甚至美国民众的私人电话、互联网信息、电子邮件进行监听监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美国年轻人的个人行为,不仅在美国国内再度引发了关于国家安全与个人自由之间关系的大辩论,而且撬动了整个世界国家间政治的变化,美国与世界众多国家的关系因此都受到了影响。

  斯诺登先后出逃中国香港和俄罗斯,向俄罗斯、中国、印度、奥地利、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尔、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冰岛、爱尔兰、荷兰、尼加拉瓜、挪威、波兰、西班牙、瑞士以及委内瑞拉等27个国家提交避难申请。为此引发了美国与相关国家一系列密集的外交互动。美国奥巴马还以俄罗斯给予斯诺登临时避难许可引起美俄关系紧张为由,宣布取消原定在二十国集团峰会召开前夕与普京总统举行首脑会晤。

  而斯诺登不断披露的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全球范围内无所不在的,大到G20峰会、各国领导人,小到私人电话、个人邮件的监控和窃听,更是在世界舆论场引起一片哗然。这其中还包括了许许多多与美国关系密切的盟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欧盟总部、欧盟国家驻外使馆等赫然在榜。美国的行为让美国的盟友们愕然不已:几十年的鞍前马后、屈尊俯就地配合美国,连这样的盟友美国都不放心,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能得到美国信任呢?

  为此,连美国的盟友也开始愤然反击,德国终止了与英国、美国签署了几十年之久的“信息共享”协议,欧盟则用推动“无间谍协议”来约束美国的行为。

  2009年,奥巴马初任美国总统时,曾发誓要改善小布什政府任内受到重创的美国形象,通过一系列努力,似乎收到了一些效果,为此奥巴马还在当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然而,在第二任期开始的2013年,因斯诺登事件美国形象再遭滑铁卢。各种辩解掩饰不住其处境的尴尬,如果美国不摆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这种尴尬的局面可能还会不断地重演。□

  温和鲁哈尼任新总统  伊核谈判初现转机

  新闻回放

  6月15日,伊朗前首席核谈判代表、温和保守派总统候选人哈桑·鲁哈尼当选伊朗第11届总统。与前任相比,在核问题上鲁哈尼采取相对温和立场,力图缓解西方对伊朗实施的制裁。10月中旬,伊朗核问题谈判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首次达成共同声明。11月24日,谈判方就解决伊朗核问题达成一项阶段性协议,内容包括伊朗承诺停止进行5%浓度以上的铀浓缩,不再增加离心机,美国放松对伊朗的部分制裁等,伊核僵局初现转机。

  评论

  伊核问题破冰不易融冰难

  文/田文林

  经过谈判,有关各方最终就伊核问题首次达成核协议,伊朗以部分暂停核活动换取美国有限取消制裁。伊朗核问题本质是美伊矛盾,各方能达成核协议主要是伊朗与美国政策均发生微妙变化。

  对鲁哈尼政府来说,主要是想借达成核协议缓解经济制裁。近几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接连对伊朗实施严厉制裁,伊朗经济因此深受牵连。目前伊朗石油出口量略高于100万桶/日,远低于2011年日均250万桶的出口量。伊朗石油收入锐减,里亚尔对美元汇率不断贬值,国内通胀率达到30%~40%。在6月举行的选举中,主张与西方缓和关系的鲁哈尼在多名候选人中高票胜出,表明伊朗朝野人心思变。

  美国的利益考虑主要有二。一是加快实施中东收缩战略。经过两场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冲击,美国软硬国力严重受损,在中东推行霸权力不从心,加上奥巴马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在中东战略收缩态势明显。在伊核问题上,美国对伊朗软硬兼施,但始终效果不彰。美国只能转换思路,通过核协议方式避免伊核问题失控,减轻美国战略转移掣肘。二是借助和谈实现以压促变目标。

  总体看,美伊达成核协议策略性成分居多,其并不意味着伊核问题将顺利解决,更不意味美伊关系实质缓解。

  伊朗在核问题上立场微调,更多是出于缓和经济制裁的策略性调整,而不是对外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没有迹象表明,为换取与美国缓和,伊朗准备牺牲自己的战略关切(成为地区大国、掌握核能力等)。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是伊朗大政方针的“最后拍板者”,其世界观构想直接影响鲁哈尼政府的政策空间。在对美国充满戒心的情况下,鲁哈尼政府在核问题所能作出的让步非常有限。

  美国对伊政策作出实质性调整更不容易。防止地区大国崛起和确保以色列安全,是美国多年来的中东既定政策。而伊朗恰恰在这两方面对美国构成直接挑战,因此美国一直将伊朗视为称霸中东的最大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这些年来,美国中东政策的基本框架就是围绕“遏制伊朗”而设计、展开的。这种政策构架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这种政策结构牵扯面实在太大。奥巴马政府仍没有足够的动力和理由来实质性改善美伊关系。而且,这些年美国借助炒作伊朗核威胁,好不容易拉拢国际社会,建立起一套复杂的对伊制裁体系,因此美国不会轻易解除对伊制裁。□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编辑:SN05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四川政协主席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 体育英超切尔西2-1利物浦 阿森纳夺半程冠军
  • 娱乐张艺谋或缴纳700万超生费 妻:谣言伤害大
  • 财经今年卖地收入将破3万亿 占地方财政50%
  • 科技百度影音下架盗版内容 称转型娱乐平台
  • 博客《私》的奇葩价值观 习就餐后包子铺(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奥赛名师侵害多名男生 借查身体猥亵(图)